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心理健康:从生理机制到社会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造成了全球大流行,病死率达到3.4%,主要是由严重的肺炎引起。但是,新型冠状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有证据表明,受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某些心理病理症状,包括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以及创伤后压力有关的症状。从全球的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可能会对人们精神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医务工作者等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尤其容易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对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健康结局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期厘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精神障碍的关联,并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嗅觉或循环途径穿透中枢神经系统,并且可以通过引起细胞因子风暴而对大脑产生间接影响。临床观察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急性脑血管疾病、意识障碍、味觉和嗅觉障碍等。此外,有研究表明,受感染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以及创伤后压力有关的症状。从全球的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可能超出了其本身造成的脑损伤,而对人们精神健康产生巨大影响。恐慌、公共限制、大规模检疫以及医务人员所承受的压力都可能会对全球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可能首先入侵周围神经组织,然后通过突触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实验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可以通过鼻腔后进入嗅球而入侵大脑,然后扩散到特定的大脑区域。另一种神经入侵途径是冠状病毒通过全身循环到达大脑。既往研究发现,脑干区域是冠状病毒主要入侵目标。脑干中有两个关键核:孤束核和歧核。前1个核从呼吸道的受体接收感觉信息,而后1个核与孤立道的核一起为气道腺、平滑肌和血管提供神经支配。已有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ACE2)对新型冠状病毒穿透细胞至关重要。ACE2在心血管疾病中起一定作用,其广泛存在于人体多个器官中,包括神经系统和骨骼肌。ACE2也可以在口腔上皮细胞中表达,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与其他冠状病毒一样通过侵袭嗅觉途径进入大脑。一项临床病例研究中,有约1/3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报告了味觉或嗅觉障碍。此外,根据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数据,从最初症状到入院的平均时间为7 d,而到重症监护室的平均时间为8 d。因此,研究者指出在潜伏期,病毒就有可能已经进入并破坏神经元。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提出新型冠状病毒也可以通过全身循环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内的ACE2受体。因此,研究者们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与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心理健康
已有研究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是由于病毒本身的影响,或是病毒大流行所带来的压力还是治疗药物皮质类固醇及羟氯喹的使用所导致。多项研究均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意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可高达22%。有研究报道显示,在730名病情稳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96.2%的患者出现类似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的表现,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与治疗。有研究者指出,相较于健康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疲惫(53.9%)、抑郁焦虑(26.8%)。
被隔离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被隔离者的焦虑、沮丧、社会孤独感与威胁感增高。有研究者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对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危机,既往没有过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尤其是被隔离者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出现情绪问题的可能性也会越高。一项流调研究,通过对52 730名被隔离个体进行调查,发现有接近35.0%的人遭受了心理困扰。与年轻人相比,年龄更大、女性与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在巨大压力下更容易出现情绪反应,PTSD的发生率也更高。最近的一篇综述研究表示,隔离防疫检查可能会导致被隔离者出现不良的心理结果,包括PTSD的相关症状、抑郁、焦虑、睡眠问题、恐惧加剧、污名化、低自尊和自我控制减低等。影响被隔离者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更长的隔离时间、无聊、隔离担忧、沮丧、信息交流的减少、污名的可能。有研究者指出,疫情大流行可能会产生长期不良的心理影响。另外,在大范围居家隔离期间,紧张、愤怒的情绪增加以及个人应对策略的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家庭暴力加剧。对此,我们认为需要提醒公众关注自身情绪变化,避免家庭不良事件发生。
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医务工作人员尤其是那些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环境中的医护人员,出现情绪障碍的风险更高,这可能与医护人员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有关,这种压力包括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及担忧自己或家人可能被感染等。在武汉1 257名医务人员中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近80.0%的参与者表示出现过情绪问题,其中约50.0%表现出抑郁症状,44.6%的人患有焦虑症,30.0%的人患有失眠症,其中大多数医务人员表示需要或已经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一项研究指出,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在恐惧、抑郁、焦虑等测量上得分更高。最近一篇荟萃研究,通过33 062名医务工作者情绪状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中焦虑、抑郁、失眠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2%、22.8%、38.9%。一些心理干预措施被证明能够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应对这些心理问题,最常见的自我应对方式包括心理和生活调整、团队支持、利他行为和认知合理化等。一项研究发现,对医护人员有效的社会支持可提高自我效能和睡眠质量,以及减轻焦虑和压力程度。尽管工作强度非常高且处于高风险,许多治疗护理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护人员仍表示,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个人成长,包括增加的团队感情和感激之情、职业责任感和自我反省等积极心理品质。
结论与未来展望
尽管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还很有限,但已有多个研究均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损伤神经系统。根据既往研究报告,新型冠状病毒可以穿过血脑屏障,也可以通过嗅球到达大脑。尽管研究已经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与ACE2受体相互作用,但尚不清楚其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确切机制。迄今为止,已经鉴定出与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各种生物学改变,其中一些特别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有关的生物学改变,均被认为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特征改变有关。此外,媒体的宣传报道也会影响个体的态度行为、压力应对方式和个人健康行为等。因此,健康积极的舆论导向对降低个体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疫情期间,患者、医务人员及公众群体都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可能会导致各种情况的情绪问题和适应不良的产生,例如焦虑、恐惧、沮丧和失眠等,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能极大地解决这些问题。
病例分享:肺CT呈典型磨玻璃,此时此刻,不得不考虑新冠肺炎?